许昌日报特别报道——大周:千亿级“金属王国”正“炼成”
发表时间:2024-06-22 11:10:12 来源:开yun体育官网入口登录体育
制造业是许昌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制造业稳则全局稳,制造业强则竞争力强。
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要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以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633”工业发展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自今日起,本报将聚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633”工业发展体系,围绕6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3大优势产业(装备制造、烟草及食品、发制品)、3大传统产业(建材、化工、轻纺),分行业进行专题报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长葛市大周镇农民从“捡破烂”起步,经过绿色转型、科技嬗变,培育形成了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如今正向千亿级迈进。
1月6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郑州开幕。省长王凯作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确指出“做强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
2月16日,省长王凯到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能降碳、绿色转型,要深入分析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围绕拉长产业链条、做强产业集群谋划引进项目,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2月23日,省委常委、副省长费东斌到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强化要素保障,切实破解难题,持续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许昌市6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废旧品回收起步,经历了由散到聚、由低到高、由短到长、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是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现有各类经济实体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3家,2021年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832亿元。
起步:因为贫穷和落后,大周人推着架子车,走南闯北“捡破烂”,凭两只袋淘来了“真金”
《寰宇记》中记载:“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书中记载的这个飞来凤凰最多的地方,便是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的东凤岗。因此,大周也有“凤凰城”之说。
但时光倒回到40多年前,“凤凰城”大周因为贫穷和落后,被当地人称为长葛的“北大荒”——“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涝时满坡水,旱时一天沙。十年九年灾,缺吃少钱花”,是当时大周的真实写照,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日子穷得叮当响。
一直到1978年,大周镇不少村的农民不管是吃盐打油,还是盖房子娶媳妇,主要靠磨红薯、卖粉条换钱。到县城卖完粉条回来,勤劳的大周人觉得架子车空着是浪费,就沿路捡一些废品,顺便把城里的旧东西拉回来,多少可以换点儿小钱花。
“拎着袋,收破烂儿,人人都在挣活钱。谁要不去挣活钱,难养老婆和小孩儿。”这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周有色金属产业萌发之时,家家户户收破烂儿的盛况。
“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以塑料、废纸为主,慢慢地大家发现有色金属的价值比较高,于是就开始转向收购铝、铜等金属,从废电线、电缆、家电里‘淘金’,我就是在当时加入到了收购废旧金属的浪潮中。”金汇产业集团董事长尚学岭回忆道。
就这样,一大批大周人自发开展废旧金属回收。他们每人各带上一二百元钱,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拎着几个塑料编织袋,带着一根木杆秤,三五成群出去,走街串巷,足迹踏遍了周边县市的角角落落。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铜、铝等金属价格直线上涨,他们跑得越来越远,生意也越做越大:有的跑到洛阳、西安等地,一天能收一二吨废铜废铝;有的跑到新疆、内蒙古等地,收来旧坦克、炮弹壳等。
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人甚至跑到俄罗斯等地,将当地的破飞机、破坦克都运了回来,拆解后再卖给金属回收企业,特别是飞机,拆解后大部分都是铝,还有铜、镍甚至黄金等贵金属,“有的人包几节火车车皮运回来,一趟就能赚好几万”……
发展:从开收购部,到简单加工公司,非公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随着生意慢慢的变大,方圆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破烂王”们都纷纷拉着架子车,开着三轮车、面包车、大货车去送货。也正是在“破烂”的收收卖卖中,一部分有心计的人就在家开收购部,经营废旧金属的收卖。
再后来,大周人发现破烂还可以“变废为宝”。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再加上有人在外打工学会了冶炼技术,他们将金属经过简单加工卖出了几倍的价格。
一开始,他们是把自己收购来的废铜废铝等简单加工成铜板或铝锭;看到加工一吨能赚几百块钱,他们干脆放弃收购生意,专门办厂加工他人收购来的废旧金属,再卖给上游买家——这样赚的钱比直接卖“破烂”赚得更多。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模仿另一个,慢慢的变多的大周人开始跟金属结缘,同时也琢磨着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破烂变废为宝,创造收益。
20世纪90年代前期,属于大周镇有色金属业的起始阶段,当时全镇有色金属简单加工公司200多家,收购户400多个。从1993年到2002年这10年间,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产业链条和优势逐渐形成,经营铝、不锈钢、锌、锰、铬等20多个品种,金属炉料和运输业等辅助产业也渐显规模,企业个数突破1000家。
到2000年世纪之交时,大周镇已形成“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凤凰城”大周也随之涅槃重生: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长葛市第一位,2006年跃居许昌市第一位,完成了从“沙岗穷乡”到“经济强镇”的嬗变。
也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周镇部分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尚学岭等优秀企业家开始诞生。再后来,尚学岭等企业家抢抓机遇,从浙江等地引来巨额外资,“金汇”等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开始诞生并迅猛增长,大周镇慢慢的变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有色金属加工回收基地。
转型:针对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带来“小散乱”等明显问题,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在大周镇,当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盛况”确实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条件,但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也导致了“小、散、乱”问题突出,加上个体经营者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了资源利用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
虽然生活奔小康了,旁边的环境却变成了一团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少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蔚蓝的天空,各种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环保问题不解决,挣再多的钱也没用,企业更不会发展得长久”,成为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家、群众的共识。
同时,大周也迎来了重大转机——2007年12月,大周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为留住碧水蓝天、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格外的重视下,大周镇对老公司进行转型升级,对“僵尸企业”实施“腾笼换鸟”,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毫不犹豫地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同时,打击取缔了一大批非法“小冶炼”,拆除煤气发生炉、中频炉等落后生产设备,改造新上环保节能设备,实现企业“三废”达标排放。
“2011年9月,大周产业集聚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我们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致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绿色发展的产业特色和格局。”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有关负责人说。
借助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机遇,2013年,投资6亿元的中原葛天再生金属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建立了再生金属回收、拆解、仓储、交易、配送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交易市场。
2014年10月,金汇产业集团引进中国供销集团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共同投资建立了中原再生金属电子交易市场,平台立足长葛、辐射中原、服务全国的再生资源行业;2015年1月21日正式开盘交易,全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
2016年6月,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终期验收——全国仅三家、全省唯一,还被业界评价为“一座绿色、生态,具有‘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的‘城市矿山’正在大周悄然崛起”。
同时,大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愈加规范,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产业链条趋于完整,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形成了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四大产业集群,催生了金汇产业集团、金阳铝业、瑞佳铝业、德威科技等一批再生金属龙头企业。
如今,无论是久居本地的大周人,还是外地客商,都会由衷感叹:“大周天蓝了、水清了,产业也更‘绿’了。”
嬗变: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力求将其打造成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标杆
2016年,大周一些公司开始走出去,到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考察交流,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中德青年交流中心,将国外特别是德国的熔炼、自动控制等技术引进来。
近年来,大周镇瞄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力求将其打造成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标杆。
作为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主力军,金汇集团抢抓机遇,2017年7月,建成了国内第四条、河南省第一条六连轧智能生产线——河南金汇•晟丰科技有限公司850六连轧生产线一期工程。
在晟丰科技不锈钢冷轧生产车间,铺满设备的360米长的大厂房,仅有5名工人。走进企业中控室就能发现其秘诀,原来,8台电脑控制2万多平方米的不锈钢六连轧设备。
“像这样一条每月3万吨设计产能的生产线多人流水作业,现在仅需5个人就能轻松操控,加工0.3毫米厚的不锈钢卷材能实现一次成型,更加节能环保!”该公司负责人说。
晟丰科技不锈钢冷轧项目是长葛市中德合作的第一个建成投产项目。该项目引进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西门子TDC智能化轧钢系统,是目前全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被业界赞誉为“会思考的生产线”。
德威科技自主研发全球首条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它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最短一次正反挤压锻造工艺技术,目前已通过中国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美国SAE检验测试认证,并与美国通用公司签订20亿元销售订单。
艾浦生再生新材料与德国奥托容克公司合作,采用德国库克技术,利用废旧易拉罐年产10万吨食品级扁铸锭项目基本建成,正在调试设备……
2019年4月8日,许昌市与百菲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循环经济领域投资合作。同年11月13日,德国百菲萨集团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奠基典礼在大周举行。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项目达产后可年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实现年产4万吨氧化锌,实现年出售的收益8亿元。
2020年,在南京举行的豫苏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许昌市和百菲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现场签约投资15亿元的年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年产11万吨铝盐渣循环利用项目,主要建设盐渣回收利用工厂、再生铝工厂。项目建成后,能将废物完全循环再利用,不产生二次废物……
2017年12月,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上升为省级战略,总体规划由德国欧博迈亚公司与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设计修编。目前,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共签订中德、中日、中美等国际合作协议12个,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
产业优势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就是绿色发展的源动力。在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有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80%以上企业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不锈钢、铜、铝等再生金属制作的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大部分地区,而且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展望: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大周循环经济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做强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还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法,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迎来长期政策利好。依照国家《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显示,预计到2025年可形成5万亿元、2050年3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大周形成了从废旧金属回收、分拣、拆解、冶炼、加工、精深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回收利用各种废旧金属总量达到400万吨,节约标煤近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00余万吨……
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空间巨大、前景无限,不仅将培育出一个再生金属千亿级产业集群,还将为河南、许昌“双碳”提供有力支撑。
这种“井喷”态势,已能从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2021年发展实践中得到印证——全年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832亿元,增长14.6%;完成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增长21.79%;上交税金22.09亿元,增长68.6%。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白准确地提出“做强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省长王凯等省领导近日多次莅临大周进行调研指导,要求大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省长的到来,让我们倍感振奋,既是鞭策,也是鼓励,必将激励我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真正把省长对大周的希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具体行动。”据长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王彦伟说。
关于产业园下一步发展目标,王彦伟说,计划到2025年,园区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上交税金45亿元,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达到800万吨,废旧金属加工量达到650万吨,综合加工能力达到80%以上,创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
据介绍,为强化发展项目支撑,目前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谋划工业项目63个,总投资580亿元。其中,具体要抓好五个支撑:不锈钢产业集群达到850亿元,再生铝产业集群达到520亿元,再生铜产业集群达到120亿元,再生镁产业集群达到20亿元,枢纽经济突破30亿元。
“我们将加快编制高质量规划,围绕拉长产业链条、做强产业集群谋划引进项目,做优做强再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在大周打造出一个千亿元级的再生金属产业集群。”王彦伟说。